2024年,中国电影经历了希望与忧虑交织的一年。这一年出现了《志愿军:存亡之战》《第二十条》《热辣滚烫》《飞驰人生2》《抓娃娃》《雄出没·逆转时空》等重量级电影,也出现了《默杀》《年会不能停》《雄狮少年2》《解密》《逆行人生》等在类型上寻求突破的电影,还出现了《好东西》《我们一起摇太阳》《出走的决心》《走走停停》《只此青绿》《里斯本丸号沉没》等具有独特视角和艺术风格的故事片和纪录片,我国香港地区、台湾地区的《周处除三害》《九龙城寨之围城》《破·地狱》等也让内地观众眼前为之一亮,全年票房过亿的国产电影达到55部……电影的整体品质有所提升。但从产业角度来看,电影产业的发展动力没有达到预期的复苏强度,种种内外因素导致全年电影票房下滑28%,观影人次减少3亿,以至于年底盘点时,一些自媒体公众号出现了“冰谷”“冰河世纪”这种言过其实的电影“衰落”之论。
“必看性”才是关键
事实上,在全球电影产业和电影市场下滑的大背景下,中国电影占据全球电影市场五分之一以上,可以说仍然是世界上最活跃的电影产业。而且从2024年的春节档、清明档等档期来看,只要有足够优质的电影,电影观众并没有离场,甚至可能创造出历史最好的票房成绩。特别是2024年度一些中小成本优质电影得到观众认可,更加证明虽然影院消费受到长短视频、微短剧等替代性媒介的影响,受到观众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的影响,但是如果内容足够好、影片品质足够有说服力,观众还是愿意买单,愿意付出时间、交通、票价成本进入影院。最关键的问题在于,我们的电影是否有足够的性价比,以“不可替代”的内容和影院共情的优势,让观众从微短剧、游戏、短视频以及随处可得的其他媒介消费内容中摆脱出来,产生观影兴趣和观影行为,并最终感受到“无与伦比”的影院体验。
所以,对于正处在危机和挑战中的中国电影乃至全球电影来说,2025年必将成为“决战”的一年。产业的暂时困难必然带来降本和减量,但与此同时,电影更需要借助人工智能等技术赋能和更加工业化的管理能力实现增效、提质。影院消费是否能够止跌回升、观众是否会重新燃起对电影的热情,最重要的就是电影的品质。电影仅仅具有“可看性”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影院的“必看性”。题材的独特性、人物的鲜明度、主题的社会性、表演的生动性、叙事的完整性、信息的密集度、视听的沉浸感、节奏的控制力、商业元素的合理配置、市场营销的精准到达,这十个方面都对电影创作和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向时代要主题、向现实要发现、向社会要情感、向生活要细节、向观众要市场、向创新要突破,可以说是电影能不能赢得观众“芳心”的关键。
寒冬里已露暖意
新年伊始,我们已经看到中国电影市场在寒冬里露出了暖意。元旦档上映的《小小的我》《误杀3》引发了电影市场的新热度。而春节档的《蛟龙行动》《唐探1900》《哪吒之魔童闹海》《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熊出没·重启未来》《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等头部电影,已经唤起了观众的观影期待。我们可以预期,2025年应该会有一个让人喜笑颜开的良好开头。而经过两年的生产调整,一批类型独特、题材新颖、演员配置强大的影片也将在全年陆续上映。管虎的《东极岛》、冯小刚的《抓特务》、姜文的《英雄出少年》、路阳的《刺杀小说家2》、陈可辛的《酱园弄》、饶晓志的《无名之辈2》、大鹏的《长安的荔枝》、毕赣的《狂野时代》……这些已经完成或正在制作中的影片都将陆续登场。特别是近些年屡创奇迹的一些“80后”“90后”“00后”新生代电影人的新作,都可能成为一匹匹“黑马”,为观众带来一场场盛宴,同时也为市场带来一波波热浪。
在中国电影产业渐渐恢复的同时,许多影评人也开始预言,全球电影进入了一个新的周期,甚至有人说2025年将是改变世界电影游戏规则的一年。詹姆斯·古恩的《超人》、汤姆·克鲁斯的最后一部《碟中谍》、詹姆斯·卡梅隆的《阿凡达:火与灰》、奉俊昊的《米奇17》、埃德加·赖特的《跑男》以及漫威的一系列升级影片,预期都将掀起全球电影市场的热度。这些影片也很可能使2024年开始回温的中国引进片市场重回上升轨道,共同支撑起中国电影市场大盘。
当然,2025年,我们有许多艰辛需要度过,也有许多努力需要付出,倒不必过于担心短视频、微短剧的红极一时。从媒介发展历史来看,潮起必然会潮落,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够在潮涨潮落中保持定力、坚持创新、不失本位、弯道逆袭。让影片更加精益求精、不可替代,让市场更加规范、精耕细作,让电影生态更加宽松、健康、有序,让影院体验更加舒适和有沉浸感,让电影观众更有满足感和获得感,特别是培育更多阳光向上的青年电影人、开发更多青春活泼的题材和类型,让电影和电影观众不要进入“老化通道”,而是继续呈现年轻态、保持青春期,“天堂影院”就依然会是正在进行时和将来进行时。
(作者系BB贝博艾弗森官方网站教授、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编辑:李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