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清华史苑 - 正文

吴宓的四位良师诤友

○孔令环

  吴宓不仅是一位著名的学者,而且还写得一手好旧体诗。在他学诗的道路上,有四位良师诤友对他诗艺的日益精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对吴宓诗歌创作影响最大的是陈伯澜,陈伯澜是吴宓的姑丈,有《审安斋诗集》,崇尚唐诗,尤尊杜甫。康有为赞其诗曰:“伯澜诗之雄健学少陵,绵丽学玉溪,而神似遗山,遇合亦同之。”吴宓也说:“姑丈为诗,取法盛唐,直学工部,参以玉溪。生平雅不喜宋诗,晚年偶为之,仍不类。”吴宓十几岁时开始从陈伯澜学诗,深受姑丈影响,崇唐诗,不喜宋诗:“宓夙不喜江西派之宋诗”,“步曾主宋诗,身隶江西派。而予则尚唐诗,去取另有标准,异乎步曾。”其一生酷爱杜诗,作诗多借鉴杜甫,也与陈伯澜的教诲有直接关系。吴宓早期诗歌直白无隐,缺乏余味,陈伯澜力纠其弊。

  1914年6月27日的吴宓日记记载其写了一首诗让陈伯澜评阅,曰:“思想甚发达,然诗则幼稚。宜以多读为是。”又曰:“诗以多注则始佳,贵含蓄而忌直说。”吴宓虽然当时由于年龄关系,并不服气,在日记中发牢骚:“嗟乎,余之诗,意在发抒情感,非以诗学诗也。”但也承认:“余学疏力短,正犯此病。……后当更力勉之。”后来随着学识渐长,阅历渐丰,对于用典更服膺于陈,说:“于是经义史事,遂与我今时今地之事实感情,融合为一,然后入之辞藻,见于诗章。是故典故之来,由于情志之自然,非待掇拾寻扯,故典不累诗而有裨补于诗。”陈伯澜点评吴宓诗歌,一贯从严。如吴宓早期诗作《秋夜吟》,词藻华美,意境凄丽,似仿《红楼梦》中林黛玉的《秋窗风雨夕》,颇费了一番心思,陈伯澜评云:“语多辛酸,殊非所宜。”又谓其为无病呻吟。兜头一盆凉水,泼醒了吴宓,吴宓以后的诗作幼稚有之,不合诗律有之,却都出自真性情,不再有这类矫揉造作之作了。对于整体尚不错的诗作,陈伯澜也尽量指出其不足:“作者古体,直摅胸臆,无格格不吐之弊。但下笔太轻易,即不免浮冗空滑。须敛才就范,勿但贪多好胜。”对于写得非常出色的也不吝于赞美之词,如评吴宓的《石鼓歌》曰:“此首当为古体诸作之冠。”

  饶麓樵于吴宓有更多鼓励之词。如评其《论诗绝句》云:“清炼工腴,情韵不匮。加以深造,定当树帜骚坛。”评《喜雪》云:“胸襟气息,自尔不凡。”这些鼓励对于青年吴宓而言,弥足珍贵,增强了他在学诗道路上勇攀高峰的信心。饶麓樵也不时指出吴宓诗歌的不足之处,如评《清华园词》:“规模壮阔,步骤井然。但造句炼字微嫌未合,想系急就之故。”他还多次提醒吴宓要细心揣摩前人诗歌的优长之处,加以学习。评《九月九日》一诗曰:“杜公善用拗,放翁学之,尚能得其仿佛。君诗好用拗,宜细味此二家。再君之诗多倔强语,宜学涪翁也。”对吴宓诗集总评时说:“选诗中如颜谢,唐人诗如杜陵,可多读,益当深造有得。”

  吴芳吉是吴宓的同学,与吴宓并称“两吴生”。吴宓自谦自己的诗歌不如吴芳吉。吴芳吉总是直言不讳地指出吴宓诗歌的弊病,在《读雨僧诗稿答书》中说:“如‘未能入世先遗世,岂必触机始悟机’与子美‘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百鸟飞’之句相似。但此类句法,最易生涩,不可取。又如子美《咏鸡》‘纪德命标五,初鸣度必三’之句,故意强合,皆宜弃之”,“引用典故,宜含浑自如,不可牵强。《甲寅杂诗》三十首中,典故最多。如‘兔死鸟飞剩只鸿’、‘俗薄公输羞智巧’、‘人以亲疏为去取,党分洛蜀自惊猜’诸句,皆不免牵强凑成。如‘胡骑惊传飞海峤,汉廷竟议弃珠崖’。此类经营,斯上上矣。玉溪昌谷之诗,最喜用典,其隐僻不可探测,不似子美明贵。玉溪辈若以引典为作诗原料,子美仅以之点缀而已。”吴宓后来诗歌学杜能取其神而遗其貌,得吴芳吉之助。

  陈寅恪与吴宓是挚友,他们贯穿一生的深厚友情被传为文坛佳话。吴宓对陈寅恪的学问十分佩服,以师视之:“陈君中西学问皆甚渊博,又识力精到,议论透彻,宓倾佩至极。古人‘闻君一夕话,胜读十年书’信非虚语。”陈寅恪曾说:在中国近世诗人中,最佩爱郑苏堪之诗,以其意思明显,句句可译成英文也。吴宓深记在心,后来“多读各家之诗,以真挚明显(即清切)为标准,乃深是寅恪此言”。吴宓一生作诗以真挚明显为准则,正是源于陈寅恪的指点。陈寅恪认为吴宓诗歌多性情而少理趣,在深度上有所欠缺,虽然知道吴宓厌恶宋诗,仍多次提醒吴宓要多读书以固本,吸取宋诗之长:“欲作诗,则非多读不可,凭空杂凑,殊非所宜”,“大概作诗能免滑字最难。若欲矫此病,宋人诗不可不留意。因宋人学唐,与吾人学昔人诗,均同一经验,故有可取法之处。”多年的交往使陈寅恪对吴宓有深沉的同情与理解,吴宓的《忏情诗》,最为人所诟病,有的说格调不高,有的说难以达诂,陈寅恪则说:“直抒胸臆,自成一家。自忏,即所以自解,正不必别求解人也。”可谓知己之论。陈对于诗歌最看重真性情,评《清华园即事》云:“理想不高而感情真挚,固为可取。”

  师不在多,在于识见高远且善于教诲;友不在多,在于知心并敢于指责其失,吴宓能拥有这样几位良师诤友,实为大幸也。

  吴宓(1894—1978),陕西省泾阳县人。字雨僧、玉衡,笔名余生,中国现代著名西洋文学家、国学大师、诗人。BB贝博艾弗森官方网站国学院创办人之一,学贯中西,融通古今,被称为中国比较文学之父,与陈寅恪、汤用彤并称“哈佛三杰”。著作有《吴宓诗集》、《文学与人生》、《吴宓日记》等。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3年2月26日

 

2013年02月28日 15:05:49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BB贝博艾弗森官方网站新闻中心版权所有,BB贝博艾弗森官方网站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