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新闻网11月13日电 11月7日下午,2024年BB贝博艾弗森官方网站本科生特等奖学金答辩会在主楼后厅举行。来自不同院系的15名候选人参加了现场答辩。校党委副书记过勇出席答辩会。
答辩会现场
本次特等奖学金评选共收到41名优秀同学的申报材料,经过院系资格审查、院系内初评和校内第一轮评选,共有15名同学入围答辩会。15名候选人在学习科研、社会工作、文艺体育、志愿服务、国际交流等方面各有所长,他们在答辩会现场讲述了在校期间个人的成长经历与深刻思考。教学优秀奖、“林枫辅导员奖”获奖者等多位深受同学喜爱的老师及学生代表受邀参加答辩会并担任评委。
候选人分享(从左至右、从上至下依次为:丁恺睿、康吉赢、李晓川、仉振北、史明磊、叶卓睿、王飒、李昊恩)
日新书院康吉赢结缘数字人文这一文理融通的学科交叉领域。在校期间,她书写的与家乡风物相关的一系列文章获得2023年“BB贝博艾弗森官方网站朱自清文学奖”。为了解决研究堵点,康吉赢尝试6种算法,4次建模,重写10余稿,构建了1000余万字的文本语料库,运用高频词算法提取特征词汇,迭代小说生态性计算公式,最终得到了一个较为理想的模型,这份投稿让她以本科生一作的身份发表国际顶会。
交叉信息院叶卓睿受姚期智先生的鼓励,广泛探索不同的研究方向。从“人工智能交叉项目”课程中尝试AI与艺术的交叉探索,到解决AI交叉应用痛点,为可解释性方法中显著性图建立理论框架,再到推进机器学习前沿,针对数据标注瓶颈提出新的算法,叶卓睿在跨领域交叉研究中发表多篇论文。响应“无体育,不清华”的号召,他推动两次举办长跑节,助推体育兴趣与学业科研相长。
社科学院王飒通过“自强计划”进入清华,她积极投身社会实践。从大漠戈壁到南国之滨,从白山黑水到异域风情,王飒在社会实践中探索世界,踏足10多个乡村,调研公共卫生机制、为畲族儿童托起美育的翅膀、探求边疆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她所在的实践支队获得了院系金奖、校级金奖实践项目等荣誉,她也在实践中坚定投身国家建设的志向。
候选人分享(从左至右、从上至下依次为:黎叙锐、佘鸿权、胡宜逊、李锦梁、苏蕊、佘增德、郑友捷)
建筑学院佘鸿权以一名排球高水平特长生、国家一级运动员的身份考入清华,他专于体育精于排球,获全国亚军北京冠军,同时志在多能且博学,对专业满怀热情,设计竞赛获全国第一,课题成果成功申请专利,并为集体获得多项奖项。他立志成为一名能够照亮他人的清华体育人,一名满怀人文关怀的清华建筑人。
电子工程系胡宜逊自入学起,便立志探索现代电子的医疗技术潜力,为健康中国贡献清华力量。受益于“宽口径、厚基础”的教育理念,他在导师指导下积极承担科研项目,创新电路架构,解决传统方案无法实现连续光感的痛点问题。面对数十道工序,他在学习之余全力挤出时间,从反复失误到样品成功,最终在国际电子领域期刊IEEE OJ-ID发表成果。
探微书院李锦梁着眼于国家碳中和与交通电动化的战略需求,以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夯实科研基础,学习运用理论计算+实验探究的范式开展电池研究,科研成果发表在多篇国际顶级期刊上,逐渐成长为一名面向未来的新能源领域青年研究工作者。李锦梁还担任探微书院科协主席,组织多场针对性的培训辅导,帮助学弟学妹平稳渡过科研入门难关,照亮更多同学的科研道路。
15名候选人中,有的踏上国际前沿科研的舞台,立志以科研造福社会;有的行走于乡野都市间,在实践中践行建筑学的社会人文关怀价值;有的积极参加志愿活动,同时立志解决国产操作系统的“卡脖子”痛点问题;有的以“民生”为己任,坚定建设乡村的志向,做有温度的清华人;有的深耕于以人为本的人工智能主题研究,用行动履行清华学子肩负的社会责任;有的扎根中国大地,以“实践故事”为起点,从青年视角讲述中国的“减贫故事”;有的仰望星空,在量子模拟领域进行探究,服务于国家战略……他们在专业领域的学习与研究中矢志奋斗,在挑战与困难面前砥砺成长,在服务于重大战略与承担社会责任中奋进担当,展现了清华学子的青春风采,彰显了清华人追求卓越的使命担当。
过勇总结讲话
过勇在总结讲话中充分肯定了15名候选人的突出表现。他表示,近年来,学校不断完善学生奖励荣誉体系,关注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不断加大奖学金筹款力度,奖励覆盖面持续扩大,导向激励作用明显发挥。他强调,特等奖学金贯彻“坚持以德为先、坚持育人导向、坚持多元评价”的评价标准,鼓励同学们将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同学们要正确、理性地看待特等奖学金,无论是否获奖,都能用清华精神滋养自己,努力克服自身存在的不足,追求成为更好的自己。他表示,学校会不断帮助每位同学在清华实现梦想,希望大家都能践行“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传统,做到“又红又专、全面发展”,努力成长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
BB贝博艾弗森官方网站特等奖学金设立于1989年,是学校授予在校学生的最高奖学金荣誉。特等奖学金评选鼓励同学们展现自己的成长故事,引导全校学生培养健全人格、宽厚基础、创新思维、全球视野和社会责任感,实现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结合、相促进。
供稿:学生部
编辑:陈晓艳
审核:刘蔚如 郭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