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综合时讯 - 正文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案例】公管学院:引导扶持,创新机制,助力青年人才成长

公共管理学院

一、背景情况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全面加强,对人才工作更加重视,坚持人才引领驱动,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2021年9月27日至28日,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在京召开,明确了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重点任务、政策举措。习近平总书记以“八个坚持”,首次系统概括提出了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指出,“要把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给予青年人才更多的信任、更好的帮助、更有力的支持,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要重视解决青年科技人才面临的实际困难,让青年科技人才安身、安心、安业”“要完善优秀青年人才全链条培养制度”。

公共管理学院自2000年成立以来发展迅速,建立了一支跨学科、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但人才队伍建设也面临梯队建设问题,特别是如何促进青年教师成长事关学院持续发展。近年来,在学校的领导下,学院多次召开人才工作专题会议,集中研究人才问题特别是青年人才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并结合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案例的学习,坚持党建引领、以人为本,创新人才发展观念,从青年教师培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入手,多办实事,创新机制,不断探索解决青年人才成长的对策思路。

在总结前期实践的基础上,学院系统地制定了《青年教师职业发展支持计划》,优化学术评价制度,青年教师队伍有了较快发展,45岁以下青年教师占比从2018年的51.5%上升到2022年的56.5%,涌现出一大批优秀青年人才,在学科建设中发挥了骨干作用,有的已成长为国内学科后备领军人才,多位教师获北京市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十余位青年教师主持国家重大/重点课题研究,培养后备人才队伍的公共管理博士后流动站在2020年全国博士后流动站评估中获评优秀。

二、主要做法

在学校的领导和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学院在引导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不断完善学术评价机制、千方百计改善青年教师生活待遇、夯实青年人才后备队伍基础等方面深入进行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一些效果。

(一)“破五唯”,为青年教师学术职业发展松绑

大力贯彻落实“破五唯”,改革完善青年教师学术评价制度。在以往学术评价中,“重科研、轻教学”“重期刊论文、轻政策成果”“重数量、轻质量”等现象时有发生。学院2020年修订教师聘任办法,破除僵化约束,突出学术创新和影响力,特别突出教师立德树人和教书育人职责,重视教育理念、教学创新和人才培养质量的考察和把关。随后配套修改教师年度考核办法,向人才培养工作倾斜,重师德师风建设,并把面向国家需要的重要政策成果列入考核要求。

评价导向变,教学绩效显。通过开办教学技能沙龙,举办案例教学培训班,定期为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进行辅导,近五年先后有4位教师获北京市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文科组一等奖,1人获第五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文科组一等奖,1人获“2021年首都劳动奖章”称号,1人获“第六届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教学名师奖”,1人被评为北京市教育系统教书育人先锋。

近几年来教师职业发展呈现良好势头,4位青年教师晋升正高,9人获教研系列长聘职务,11人晋升副高。

(二)创条件,为青年教师解除系列后顾之忧

在实现学术跨越式发展的背后,青年教师一直存在着某种焦虑和压力,涉及学术发展、住房和生活成本等方方面面。院党委多次组织青年教师专项调研和座谈,决定改革资源配置机制,资源向青年教师倾斜,重点解决青年教师后顾之忧。专门制定《中青年教师发展支持计划》,形成系统化、制度化方案,涵盖青年教师Mentor制、青年教师种子发展基金、基础研究基金、青年教师冠名制度、博士生导师组制度、教学减免政策等,为青年教师发展创造更好的支撑和保障条件。

以“冠名教授基金”为例,主要用于资助中青年骨干教师,每期资助三年,先后有10名青年教师获得副教授、助理教授冠名支持。两年来,9人获青年种子基金支持,3名青年教师获得基础研究基金支持。同时,每年举办1期教师职业发展咨询会,由资深教师对青年教师职业发展提供建议。

“身安”,“心安”,则“业安”。几年来,一批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

(三)压重担,引导青年教师服务国家建功立业

让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鼓励青年教师到国家重大科研战场、国际学术舞台、关键岗位接受锻炼。通过青年种子基金牵引、智库机构协作、组织宣贯推动等方式,主动引导青年人才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自2018年以来,在乡村振兴、大数据治理、国家安全、重大突发事件、智能社会治理和高质量发展等领域,先后有14位青年学者担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自科基金重点课题、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首席专家。

搭桥铺路,推动青年人才走向全球治理学术舞台。学院通过提供专项资助经费、海外学术旅行支持和聘请学生助理等方式,先后支持7位青年教师在8家SSCI/SCI期刊担任副主编以上职务,其中朱俊明任国际权威期刊《产业生态学期刊》(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logy)的联合主编;推荐支持多位青年教师在国际学术组织担任如国际反腐败学院副理事长、国际公共事物学会中国区协调人、华人生态学会主席、全球公共政策事务与管理院校联盟会长等职务,积极发出中国学者声音。

由于学院下边不设系,研究所成为学院的重要二级机构,担负着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任务。学院改变过去让资深教师担任所长的不成文做法,2017年起任命刘志林副教授担任政治与公共政策所所长,后者通过创立博士生职业发展训练营、研究方法训练营及博士生论文工作坊等系列品牌活动,使研究所工作生机勃勃。目前,高宇宁、蒙克等青年教师分别担任国际发展与全球治理所和社会组织与社会治理所所长,青年教师陈玲担任校级智库BB贝博艾弗森官方网站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CIDEG)主任。重要机构负责人拟任人选优先考虑青年教师成为学院用人的新导向。事实证明,青年教师是能够挑重担的,刘志林本人于2022年晋升教授,从而实现了机构与教师的双成长,真正体现出在磨练中成才。

(四)重质量,夯实青年后备人才队伍基础

博士后是学院后备人才队伍重要基础,年在站规模100余人。为建设高水平高质量博士后队伍,学院重点抓好“三关”。

一是入口关。制定《公管学院博士后招聘实施细则》和《BB贝博艾弗森官方网站公共管理学院“明德青年学者”评选规则(试行)》,在学校“水木学者”计划前提下也大力实施学院“明德青年学者”计划,鼓励和吸引国内外优秀博士生到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支持青年学者学术生涯发展,培育拔尖创新人才。

二是过程关。加强在站管理,强化中期考核,制定《公管学院博士后考评激励方案》,促进学术交流,每年举办1期博士后论坛和三至四期学术工作坊,营造优良的学术氛围。

三是出口关。修订《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后期满出站科研工作评审标准》,降低学术成果数量要求,加强学术成果质量的考核,认可高质量政策成果,对达不到要求的按相关规定做退站处理。

近五年,先后有15名博士后获“水木学者”“明德青年学者”称号,40余人成功申请三大基金项目(其中1人获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人获优秀博士后称号。出站博士后有100余人到高校(主要是“双一流”高校)任教,占比51%。

三、经验启示

(一)必须坚持贯彻党管人才的基本原则

加强学院党委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做好学院人才工作的根本保证。学院党委高度重视人才建设工作,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始终站在学院事业持续发展的高度把握人才工作的重要性,坚持推进“人才强院”战略,抓好队伍衔接,增强青年人才队伍建设的使命感、紧迫感。

学院成立专班抓人才工作。认真开展队伍分析,做好统筹,加强引领,人才建设列入学院“十四五”发展规划和学科建设规划,进一步在人财物上加大支持力度。

(二)努力创新青年人才成长的管理机制

尊重文科人才规律,学术评价应体现学科特点,公共管理学科具有多学科交叉、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特点,评价机制与引导政策应有利于支持跨学科人才成长、青年人才成长。

破除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服务、支持、激励等方面的管理机制障碍,为人才松绑,打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过去学术评价以数量型为主,注重期刊发表、各类数量指标,一把尺子量所有人,现在评价机制转向质量型,重视教师学术特点,以学术主导,充分发挥资格审查小组、国际同行评议和长聘教授会等多种学术共同体的作用。

(三)大力营造人才成长发展的软环境

人才成长离不开合适的环境。尤其是青年教师处于学术活跃期,同时又面临工作生活等各种困难,解决好起步期的问题往往会有事半功倍之效。要以建设好“待遇适当、保障有力的生活环境”,“为人才心无旁骛钻研业务创造良好条件”。

激励人才发展的关键还是事业志趣。用事业吸引人,保留人,发展人。我们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大时代,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为公共管理青年学者提供了重要历史机遇,通过搭建舞台,政治引导,青年人才更接近实现其报效国家、服务时代的崇高使命。

(执笔人:沈勇)

编辑:陈晓艳

审核:郭玲

2023年08月22日 12:36:15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BB贝博艾弗森官方网站新闻中心版权所有,BB贝博艾弗森官方网站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