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新闻网11月19日电 11月19日上午,北京市人民政府召开了2023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根据《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经市科学技术奖励评审委员会评审、市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审定,市政府批准,2023年度共授奖北京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3项,二等奖39项;共授奖北京市技术发明奖一等奖6项,二等奖18项;共授奖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31项,二等奖89项。BB贝博艾弗森官方网站牵头获得一等奖9项,二等奖17项,数量再创历史新高。
学校牵头获得一等奖项目成果简介
“二维材料的拓扑新物态及能带调控”成果
物理系周树云研究组及合作团队(香港中文大学物理系朱骏宜研究组)在二维材料的新奇拓扑物态及异质结能带调控方面取得了重要研究进展。研究团队发现并实现了破缺洛伦兹不变性的第二类外尔费米子和第二类狄拉克费米子两类新奇拓扑物态,引领并推动了拓扑物态的研究及相关材料光电探测等应用探索;揭示了两个范德华异质结模型体系的能带调控及关键机理,开创了由二维材料堆叠构造准晶的研究先例。“二维材料的拓扑新物态及能带调控”成果获得北京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机械力受体PIEZO的结构功能机制”成果
药学院肖百龙与生命学院李雪明团队揭示了机械力受体PIEZO将机械力转化为生物电信号的结构功能机制,定量了其皮牛尺度力学敏感性,确立了其形变与曲率感知模型。“机械力受体PIEZO的结构功能机制”成果获得北京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绝缘气固界面电荷动态演化机理及调控理论”成果
绝缘气固界面直接决定了电气设备能否正常运行。电机系何金良团队提出了绝缘气固界面电荷积聚的场效应理论,揭示了气固界面电荷积聚诱发绝缘闪络机理,建立了基于材料改性的电荷调控理论,推动了绝缘基础理论突破和核心技术创新,将为超特高压直流装备研发和安全运行提供关键核心基础。“绝缘气固界面电荷动态演化机理及调控理论”成果获得北京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三床多分级多流程多燃料循环流化床清洁高效燃烧技术及应用”成果
清洁、高效、低碳燃烧技术是国家的重大需求,对“双碳”战略目标实现具有紧迫现实意义。能动系张衍国团队历经10余年,攻克了生物质清洁高效燃烧关键技术,在中国、美国、蒙古国和印尼等国家应用近百台,节能降碳、环保社会效益显著。“三床多分级多流程多燃料循环流化床清洁高效燃烧技术及应用”成果获得北京市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大型复杂构件高效高质量制造关键技术及装备”成果
航天器大型复杂构件的高效高质量制造是高端制造领域公认的国际性难题。机械系刘辛军团队首创了轻量化、耦合调姿的五自由度全并联机构,发明了“全向移动平台+高刚度定位机构+高精度五轴加工模块”的移动式混联新装备,创建了“大范围定位+局部五轴精雕细刻”的大型复杂构件原位制造新模式,攻克了高效柔性加工工艺技术,构建了大型复杂构件原位精密铣削加工系统,在国家重大工程实施过程中取得了突破性应用。“大型复杂构件高效高质量制造关键技术及装备”成果获得北京市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电子束辐照处理废水的关键技术、装备及应用”成果
高能电子束辐照处理废水是一项全新的废水处理技术,核研院王建龙团队通过环境工程与核技术应用学科交叉与融合,发明了电子束辐照与常规水处理工艺耦合的废水处理新技术,发明了能够快速形成超薄水膜的辐照反应器,发明了废水处理专用的电子加速器及成套装备,实现了从基础研究、技术发明到工程应用的跨越,建成了10多个工程项目,为我国难降解工业废水的深度处理及提标增效提供了新技术。该技术是水处理技术的重大创新,是核技术应用领域的重大突破,具有高效、低碳、清洁等独特优势。电子束辐照处理废水技术提升了我国工业废水处理水平,在环境污染治理领域应用前景广阔。“电子束辐照处理废水的关键技术、装备及应用”成果获得北京市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典型灾害事故环境下个体防护原理与高性能防护材料及系列装备研发与应用”成果
个体防护装备是应急救援人员的最后一道防线和红线,其性能直接关系生命安全和任务执行,安全科学学院翁文国团队以防护原理与功能材料驱动自主品牌的高性能个体防护材料和装备研发,构建了“防护原理—核心材料—关键装备—检测平台”完整的产业技术创新链,“典型灾害事故环境下个体防护原理与高性能防护材料及系列装备研发与应用”成果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主动配电网能量管理与集群控制系统、装备及其应用”成果
发展主动配电网是支撑我国低碳能源转型的关键路径之一。随着分布式光伏与电动汽车的规模化发展,主动配电网的能量管理面临着海量调控对象、极高运行不确定性与复杂耦合的非线性网络等多维度挑战,传统配电网调控体系存在状态感知模糊、调控决策粗放等问题,影响供电可靠性,制约分布式新能源发展。电机系吴文传团队通过历时20余年的产学研联合技术攻关,建立了主动配电网能量管理与集群控制理论体系,研制了系列软件产品及配套装备,取得广泛应用,在提高供电可靠性、新能源消纳、节能减排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社会效益。“主动配电网能量管理与集群控制系统、装备及其应用”成果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地下结构与土体一体化抗震设计理论、标准及工程应用”成果
保障地下结构抗震安全是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的重要一环。水利系张建民团队创建了突破材料、结构、系统过分简化假定的城市地下结构与土体动力相互作用基础理论,建立了完整的抗震分析计算方法,并形成了系统的设计体系和完整的设计标准,成果直接应用于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等国家重大工程设施抗震设计。“地下结构与土体一体化抗震设计理论、标准及工程应用”成果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附:学校牵头获奖项目一览表
奖种 |
获奖等级 |
项目名称 |
校内院系 |
第一完成人 |
|
1 |
自然科学奖 |
一等奖 |
二维材料的拓扑新物态及能带调控 |
物理系 |
周树云 |
2 |
自然科学奖 |
一等奖 |
机械力受体PIEZO的结构功能机制 |
药学院 |
肖百龙 |
3 |
自然科学奖 |
一等奖 |
绝缘气固界面电荷动态演化机理及调控理论 |
电机系 |
何金良 |
4 |
技术发明奖 |
一等奖 |
三床多分级多流程多燃料循环流化床清洁高效燃烧技术及应用 |
能动系 |
张衍国 |
5 |
技术发明奖 |
一等奖 |
大型复杂构件高效高质量制造关键技术及装备 |
机械系 |
刘辛军 |
6 |
技术发明奖 |
一等奖 |
电子束辐照处理废水的关键技术、装备及应用 |
核研院 |
王建龙 |
7 |
科学技术进步奖 |
一等奖 |
典型灾害事故环境下个体防护原理与高性能防护材料及系列装备研发与应用 |
安全科学学院 |
翁文国 |
8 |
科学技术进步奖 |
一等奖 |
主动配电网能量管理与集群控制系统、装备及其应用 |
电机系 |
吴文传 |
9 |
科学技术进步奖 |
一等奖 |
地下结构与土体一体化抗震设计理论、标准及工程应用 |
水利系 |
张建民 |
10 |
自然科学奖 |
二等奖 |
皮秒级高精度时间频率同步及科学应用 |
精仪系 |
王力军 |
11 |
自然科学奖 |
二等奖 |
生物机械表界面润滑机理与调控 |
机械系 |
张洪玉 |
12 |
自然科学奖 |
二等奖 |
极端变形问题的自适应物质点有限元法理论与算法 |
航院 |
张雄 |
13 |
自然科学奖 |
二等奖 |
小行星表面复杂颗粒系统的力学特性及接触探测机理研究 |
航院 |
宝音贺西 |
14 |
自然科学奖 |
二等奖 |
广域分布式无线通信网络度量方法与优化理论 |
电子系 |
冯伟 |
15 |
自然科学奖 |
二等奖 |
热电材料输运特性与结构关联调控机制 |
材料学院 |
李敬锋 |
16 |
自然科学奖 |
二等奖 |
室内空气污染净化的界面传质调控机理与方法 |
建筑学院 |
莫金汉 |
17 |
自然科学奖 |
二等奖 |
空化水动力学多相湍流机理及应用 |
能动系 |
季斌 |
18 |
自然科学奖 |
二等奖 |
超快激光原子级加工及界面调控机理 |
机械系 |
闫剑锋 |
19 |
技术发明奖 |
二等奖 |
高温超导磁体多物理场设计方法、关键技术及其应用 |
机械系 |
瞿体明 |
20 |
技术发明奖 |
二等奖 |
新型电力系统源网荷储协同规划与全景运行模拟关键技术与应用 |
电机系 |
张宁 |
21 |
技术发明奖 |
二等奖 |
超磁致伸缩旋转超声加工系统设计理论与方法 |
机械系 |
张建富 |
22 |
技术发明奖 |
二等奖 |
“声纹+”可信身份认证关键技术与应用 |
国研中心 |
郑方 |
23 |
科学技术进步奖 |
二等奖 |
车用高性能燃料电池关键材料、技术及应用 |
核研院 |
王诚 |
24 |
科学技术进步奖 |
二等奖 |
地球系统模式公共耦合器平台及其应用 |
地学系 |
刘利 |
25 |
科学技术进步奖 |
二等奖 |
重点场所人员安全监管微剂量智能探测技术及应用 |
工物系 |
赵自然 |
26 |
科学技术进步奖 |
二等奖 |
降低洁净空调所需能量品位和风量的理论与关键技术及其应用 |
建筑学院 |
李先庭 |
供稿:科研院
编辑:陈晓艳
审核:郭玲